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讯

三星堆的七个神秘符号(二里头遗址是谁的都城)

1. 三星堆的七个神秘符号,二里头遗址是谁的都城?

大禹之城!

西方有一句谚语: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目前广大网友评论二里头也是如此:

网友评价:

①从目前来看,二里头最有可能是早商时期的一处遗存,或者和早商同时期的一个不知名部落遗存,但是和商文化关系密切。

②曾经有部分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是晚期夏都,并在学术界造成了很大影响,但是经过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学术界的共识是:二里头遗址目前还不能确定是夏文化遗存,所以二里头夏都说更是捕风捉影的无稽之谈。

③最新、最权威的说法:“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搭几间茅草屋不能算“都城”

④二里头夏都遗址是夏朝晚期都城,区别于商都二里岗遗址,相当于夏桀时期的都城,当时洛阳的名字叫斟寻。从遗址出土来看,二里头出土了夏代时期的龙形绿松石,还挖掘出了夏朝的大型宫殿区和居住区,还有作坊区。当然,二里头并没有发掘完毕,期待着以后能有新的发现,二里头夏都遗址也是夏商周探源工程的六大都邑之一。

⑤二里头就不是都城,不是夏都也不是商都。第一,河南的任何考古发现都必须打个大大的问号,那帮黄河文明操纵者什么事都搞得出来。第二,二里头连墓葬格式都是延袭石家河的,早五百年且城址规模大得太多的石家河是谁的都城?第三,长江流域早期文明(曙光)基本毁于4200前旷古大洪水,请查查那个时期低洼的中原能否有人类生存。提醒一下,那个时期就是推测的夏初!

⑥肯定是夏都,能找到二里头是《夏本纪》里的夏都斟鄩 ,即“昔三代而居,皆在河洛之间也”和《国书》中“伊洛竭而夏亡”。古书中的记载和现实现物相吻合。至于有人否定二里头是夏都,哈哈,这好比有人指着自己贡堂上的牌位不承认,因为他没见过这些人啊…是的,二里头是夏朝中晚期都城…

专家考证二里头

汉朝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记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其中对“三代之居”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一个是指夏朝太康,后羿,夏桀这三代夏王,当然也代表了中原王朝的起源。

首先,邹衡教授认为:从年代、地理、文化特征、文化来源及社会发展阶段五个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可以肯定地说,二里头文化(包括两种类型的早、晚两期共四段)就是夏王朝所属的考古学文化,即夏文化。

其次,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首任队长赵芝荃认为:

豫西地区是二里头文化的主要分布区,著名的遗址为二里头、东干沟、锉李、东马沟、鹿寺、十里铺、煤山、稍柴、王城岗上街、西史村和洛达庙等,二里头遗址是这个文化分布区的中心遗址,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二里头遗址应是一代王都一一夏王朝的晚期都邑。

第三,夏商周断代工程百席科学家、前专家组组长李学勤认为:

夏代是否存在,作为考古学界探寻多年的重大问题,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已经有考古证据。徐旭生先生带领一批学者到传说中夏的地区进行调查,在他们的调查当中确定了一个重要遗址,就是偃师二里头。

经过多年的发掘和调查,对二里头的面积、内涵都比较清楚了,它符合文明的条件。二里头有大型宫殿。还有很多的星葬,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陶器上刻着可能是文字的符号,已经是一个文明社会。它的时代、地理位置和我们文献记载的夏相吻合,多数学者同意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

第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巍认为:

二里头遗址是夏代晚期的都城,中华王朝文明至少在夏朝就建立了,二里头就是出发点。二里头遗址形成的文化应该是中华文明的主源头、主根,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第五,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星灿认为:

20世纪30年代,发现了商代殷墟遗址;1952年,发现了ニ里岗遗址;从1959年开始,徐旭生先生追寻夏文化,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大多数考古学家认为,二里头遗址为夏代晚期都城,把中国历史向前又推了几百年。

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前队长许宏认为:

二里头都邑是探索中国最早的王朝文明一ー 夏商文化及其分界的关键性遗址,但其重要性还远远不止于此。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头都邑的出现,表明当时的社会由多元化的邦国文明走向初步一体化的王朝文明。作为东亚大陆最早的核心文化、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遗存,二里头文化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知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此前表示,从1959年徐旭生先生发现二里头遗址到现在,60多年过去了,二里头遗址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里是夏朝晚期的都城遗址…

他说:“我很赞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副队长赵海涛的研究结论,即夏商的分界点在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的最末,因为根据发掘情况,这个时期二里头都邑遭到了致命破坏而废弃,后来也没有出现作为替代的同类型、大范围的遗迹。与其相继的是,偃师商城突然出现于二里头都邑东北约6公里处,其第一期和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出土的器物很相近。

这说明商派军队来二里头灭了夏,又不放心,就在附近建了偃师商城,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是少康中兴至商汤灭桀的夏文化,而二里头遗址是夏代中晚期的都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二里头出土了新疆和田玉和南亚印度洋的海贝,这证明了二里头的广域已经辐射到中亚和南亚。早在3800年前二里头就已经开通了前往中亚和南亚贸易之路,这是丝绸之路最早的前身,二里头不但是夏朝中晚都城,也是丝绸最早的起点。

综合上述专家们的评价,基本都承认二里头是夏代遗址,只不过尚未落实是谁的遗址,早期还是晚期,为什么呢?因为《史记》明确记载夏王朝的龙兴之君是大禹。从铭文解读和图腾会意角度说,二里头正是水政共工的龙兴之君大禹都城,也就是早夏都城,断代时间为公元前1800年,否定了国家断代表公布的夏代时间:公元前2070年…为什么会这样呢?

大禹治水成因:

由于6000∽4000年前,冰河期形成的大型冰川越过冰点而消融,全球爆发大洪水,由于青藏高原大型冰川消融,其后以四川/甘肃/陕西形成大型偃塞湖。大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第四季冰川融化,全球变暖,北温带气候发生异变:海水上涨,雪山融化,洪水肆虐…余姚河姆渡良渚氏族,因海侵被迫四迁,其中西迁族人形成颛顼先族,北迁形成少昊先族,南迁形成勾越先族…如图所示:

夏代缘起

约公元前1800年~1700年间,岷山古汶川地震,造成岷江上游古都江堰(天池)洪水下泄,威胁广汉成都平原安全,迫使颛顼(杜宇/禹族)先族又东迁黄河中下游,与玄鸟氏少昊商族结盟行启治水,因黄河中上游雪水泛滥伊洛盆地,造成黄淮下游河道多次改道,自公元前1800~1600年200年,经鲧禹契三代司空夏启治水,实现了伊洛济三川并流入荷泽(荥泽)和东海治水目标,逐渐控制了水患,即“伊洛竭而夏亡”…两族渐次形成轮流禅让制,这便是赫赫有名的“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的夏启制!也是夏朝建立的根本标志。四大启族,俗称四岳,也渐次形成!如图所示:

四岳包括有:一,有易氏(河北易水)司马皋陶;二,玄鸟氏(河南安阳殷墟)司辛帝喾;三,斟灌氏伯鲧(河南王城岗)斟鄩氏夏禹(二里头);四,有虞氏(山西运城东下冯)上甲虞舜…三星堆青铜神树即轮流执政的十天干九司一王的启木华表(扶桑树),如图所示:

铭文即妇好,如图所示:

妇好墓共出土九司铭文为:司日颛顼,司马皋陶,司辛帝喾,司易帝尧,司母虞舜,司空夏禹,司徒商契,后稷周弃,后马伯益…如图所示:

九司表(妇好墓)

即“四方(岳)凤”甲骨卜辞:东方析木/西方若木/北方启木/南方禹木,如图所示:

目前三星堆共出土凤木四棵,如图所示:

以大禹治水为夏代起点,以商契为夏启,以伯益为伯位继承人(启位争夺人),形成二里头/二里岗和殷墟/三星堆之间的考古遗址,这是《史记》和考古验证的实情,但目前国家断代表遭到了广大网友的质疑,一是因为断代没有文字证明,二是夏代标准引发强烈争议!

二里头横空出世

1959年,二里头遗址徐旭生被发现,就此开始了二里头遗址近60年的考古发掘历程。考古队已在此初步探明了禹城是东亚大陆最早的核心都邑,因为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中国最早的双轮车辙、中国最早的“紫禁城”——二里头宫城、中国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大型“四合院”宫室建筑群、中国最早的大型围垣官营作坊区、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在华夏文明早期发展的进程中,二里头禹城时代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二里头遗址经过60多年考古与历史文献考证,证实是中国最早的王朝——夏禹的都城遗存,是探索夏商文明及其分界的关键性遗址。二里头遗址分布范围为偃师市翟镇镇二里头、圪当头、四角楼和北许4个行政村。二里头遗址的中心区由宫殿区、围垣作坊区、祭祀活动区和若干贵族聚居区组成。宫殿外围有垂直相交的大道,晚期筑有宫城。宫城东北和宫城以北,是贵族墓葬最为集中的区域。绿松石器作坊和铸铜作坊位于宫殿区以南,应为二里头都邑的官营手工业区。

从二里头遗址的“中国之最”重要发现,可以窥知二里头作为王朝都邑的高度发达与复杂程度,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在此出土的祭祀与宫廷礼仪用青铜酒器、乐器、武器、玉器,昭示了早期王朝礼制传统的重要标志物。

据专家介绍,不算被水冲毁的地方,二里头遗址现存面积大约300万平方米,经过近60年的考古发掘,才开挖了4万多平方米,相当于1%多一点。

根据方案,二里头遗址博物馆项目占地208亩,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总投资6.3亿元,届时将成为全国大遗址保护、展示和利用的示范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研究展示中心、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和展示基地;将有利于向公众充分揭示遗址内涵,展示深藏库房的文物,阐释早期中国形成历程,让公众更好地认知中华文明悠久历史,提升国家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

石破天惊→大禹骨骸出土!对标【绿松石龙形器】

《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禹兴于西羌。”《竹书纪年》记载,“禹元年壬子,即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西羌即广汉三星堆,冀都即斟鄩二里头禹城!

大禹的“绿松石龙形器”出土于宫殿区的3号宫殿基址的贵族墓,放置于墓主人的右臂之上,呈拥揽状,一铜铃置于龙身之上。龙身长约65厘米,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大小仅有0.2厘米至0.9厘米,厚度仅0.厘米。

这件绿松石龙用工之巨、体量之大、制作之精之巧、用绿松石片之多,在目前所见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是独一无二的。有学者认为,这件绿松石龙的出土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是真正的“中国龙”,是大禹本人所创造的真迹!为什么这么说呢?

大禹骨骸出土

首先,根据专家何驽教授判断,二里头抱龙人是祭祀伶官,但是地位低下而身份十分特殊,因为墓主人随葬品很少,死亡时,怀中仅抱“绿松石龙形器",头戴三皇羽冠,腰系青铜蛾铃,脚踩绿松石,颈戴蚌壳项链…此种形式与史传“禹贡”方式完全一致,即禹王碑“圣浮图”入葬法!如图所示:

二里头抱龙人pK大禹真身!

其次,大量蚌壳图腾也证明当时温湿气候的洪水特征,也符合《竹书纪年》记载,“禹元年壬子,即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因夏历即大禹创造的绿松石龙代表的夏至日青龙星宿图,阳历为夏至6月22日天空星图,与墓中出土的牛饰春牌及蚕/蝉饰秋牌,组成四时令牌,即俗称的伏羲三皇牌,是大禹与商契结合少昊颛顼北斗十月历(颛顼历)而制定的十二月历法,今天叫农历,古称夏历/黄帝历(老黄历),用以区分四季变化对温度的影响。如图所示:

发现大禹铭文

当然,呼声最高的“大禹铭文”也终于发现了!这是一件划时代的成果!因为禹铭文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一目了然”的甲骨文,商代铭文或周鼎文字,而是镌刻在青铜圆斝上的一种“网纹图形”,如图所示:

我们通过对“二里头抱龙人”的形态分析,并与铭文“禹"字“抱虫”式结构对比,发现是“手抱龙”之义,与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抱龙人形态完全一致,并与大名鼎鼎的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抱蛇式”完全“撞脸”,史称禹之姒,如图所示:

姒→龙形也:

而且大立人所抱之蛇也在三星堆博物馆中发现了,如图所示:

解读根据:“网纹符号”与二里头青铜鼎的“网纹符饰”完全一致,经铭文会意是金文“其″,如图所示:

也就是说,二里头的大禹绿松石龙被铸成青铜鼎的网纹饰,后被二里岗的商契继承,铸成圆斝网纹符号,象征继承大禹龙权力,代表“有夏在手,号令天下”之义!铭文解读为“又其″,也就是二里岗甲骨卜辞中的“又其/其又″符号…如图所示:

而根据禹龙为线索进行追踪,在濮阳西水坡寻找到了夏代早期都城颛顼帝丘,发现了蚌壳龙虎图腾,证明是华夏氏族的龙虎文化起源地即濮阳…如图所示:

而且,经史实分析,濮阳西水坡龙虎墓的蚌壳龙确认是鲧鱼(扬子鳄),符合史载“鲧生禹”传说的起源,如图所示:

殷墟亚长墓出土“启”铭文

此推测另一个佐证是,殷墟亚长墓中发现了类似大禹铭文的“十字亚”符号,如图所示:

经图腾会意为“日抱龙",铭文为“日又其",甲骨文即大名鼎鼎的启符号!后经周鼎文演变为小篆启,公式为:“启=日+手+虫=日又其/司其”,简写为“启=司其”!如图所示:

“亚长”铭文即启长之义,铭文“长”即为“手握龙杖之酋长”禹形象!即周鼎文中“父”形象!如图所示:

所以根据《山海经》《史记》记载“鲧生禹,禹复生启”分析,应是约公元前1670年左右,大禹与商契及伯益联合开凿龙门伊阙,营建二里头夏邑;又开邙山口导洛入黄,营建二里岗商邑,商契开凿砥柱山泄洪成功,出现三川并流盛况,偃师民间称:鱼跃龙门一门峡伊阙 ,水漫金山二门峡邙山口,愚公移山三门峡砥柱山,故有“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民间口头和《山海经》记载…如图所示:

三川并流

龙门伊阙

根据对二里头3号宫殿墓主人C14及史记大禹治水分析,禹因积劳成疾,时年三十七八岁病亡于二里头,而墓主人怀抱“绿松石龙形器",头戴三皇羽冠,腰系青铜蛾铃,脚踩绿松石,项戴蚌壳项链,以水政共工“抱龙式(司空)”入葬,正是史传的大名鼎鼎“禹贡”真迹!如图所示:

同时发现,绿松石龙形器酷似阳历夏至日(6月22日)的青龙星相,与墓中出土的牛饰春牌及蚕/蝉饰秋牌,组成四时令牌,即俗称的伏羲三皇牌,即夏禹令牌!《竹书纪年》记载,“禹元年壬子,即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如图所示:

但是,对于此墓情况,专家何驽认为是“地位不高但身份特殊的伶官墓”…他不敢相信龙图腾和网纹文符号即是禹夏纪年标准,十分遗憾与禹贡擦肩而过!这是汉史专家被许慎所迷的通病…其实用鼎文禹的“抱虫式”结构与“二里头抱龙人”一对比就行了…大禹死后把禹权力“绿松石龙”传给商契了,

八,禹生启的争议

当然,对于禹生启的争议,必须用二里头出土的青铜鼎“网纹符号”才能证明!而且必须经过图腾会意铭文会意才行,找到甲骨文“又其”禹义,汉字形取才是,公式为“禹=又+其=取”,如图所示:

那么,禹启符号出现在安阳殷墟亚长墓中,又说明什么呢?说明二里头与安阳之间存在王权传承关系,也即大名鼎鼎“禹生启”事件…包括历代帝王自称真龙天子及“龙的传人”之起源…根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受司徒,封商丘地”及《竹书纪年》帝泄元年分析,约公元前1650年左右,商契继承大禹遗志开凿三门峡砥柱山泄洪成功,实现了大禹伊洛汝三川并流入荷泽构想,故受尧舜二帝册封火政司徒,史称殷侯夏启(禹生启),竹书纪年称为帝泄元年。至汤止,共形成八大治水工地:二里头/二里岗/三门峡粮宿/郑州商城/新乡/菏泽/商丘,最后营建安阳洹北商城…即“契至汤八迁”,时间为公元前1650~1600年间,如图所示:

孟子言,“尧舜使契为司徒,教民以人伦。”史记载契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尧舜受契司徒封商地,国号殷。说明如下三点,一,契的上级有两个:尧舜。二,水政司空是禹,火政司徒是契。两人同级,甲骨文“又其”为取(禹),“司其”为启(契)。说明汉史“禹生启,家天下”…正解应是《史记殷本纪》“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受司徒,封商地"也,两人是族兄弟,实行的是禅让制,根本没有破坏它…而史汉专家认为启是大禹儿子,还破坏了禅让制,建立了第一个封建王朝,并不符合史实!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通过夏商周铭文解读,核心铭文已破译:

①夏禹→抱龙人→又其→姒。(二里头网纹鼎/二里岗甲骨卜辞/安阳殷墟圆斝)

②商契→日抱龙→日又其→司其→夏启。(殷墟亚长墓礼器)

③后稷→帚女子→司其子→周弃(妇好墓礼器)。如图所示:

而禹启铭文解读成功,也证明商契即启,周弃也是启!两人都是启,只不过是商周人对启有不同称呼!商人叫“亚长”,周人叫“妇好”,汉人叫夏启!契弃启一义!只是字形不同,发音声调略有不同而矣…如图所示:

大洪水之后,山东大汶口少昊和安阳殷墟帝喾集团,及河南濮阳颛顼及二里头鸣条岗夏禹/虞舜集团,由此形成夏商周三代氏族王权此消彼长,互相争斗历史…以有易氏唐尧在陶寺,丹朱在河北易水,虞舜周弃在豫北晋南和陕北谷地高原,夏禹商契在豫西河洛盆地,由氏族部落联盟过渡为中央集权国家…

从目前考古成果看,先商时代就是指以大汶口红山文化与长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及中原半坡文化之间的交叉地带,即庙底沟/下七垣/漳河先商文化带,包括早期山东曲阜和濮阳帝丘及晚期偃师二里头/鸣条岗东下冯是夏启联盟四大都城,从伊洛盆地三门峡/二里头/二里岗/郑州商城/洹北商城/殷墟/濮阳/荷泽/曲阜,完全衔接了先商下七垣地理链条!即所谓“伊洛竭而夏亡"“契至汤八迁"“昭明居砥石″“河竭而商亡”史实…这才是华夏中央国家王权的诞生地…

妇好乌龙案

自从20世纪初,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殷墟以来,有关商朝存与否的争论停止了,开始了对商朝内部情况的研究,并因甲骨文验证了《史记》商王世系,使《史记》的信使地位得到提高…但对夏本纪的质疑仍然存在!

二十世纪90年代后,国家又启动九五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及《中华探源工程》,尤其是随着三星堆与二里头及石峁良渚等古址,争夺夏都所有权日益白热化之时,郭沫若利用《说文解字》鉴定的司母戊大方鼎和殷墟妇好墓也暗流涌动,风声鹤唳…

尤其是妇好墓铭文数量之多,礼器级别之高,所处宫殿地位之显赫,与贵妃地位明显不符,在大量墓中铭文尚未与史料互证情况下,就匆匆作结论,显然是十分草率的 !为什么国家却对此毫无感觉 ?这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 …

尤其是司母戊鼎改名后母戊鼎风波,引发网友强烈争论…难道郭老并不知道《说文解字》与甲骨文之间存在1000多年的会意误一差吗?至少经历了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焚书坑儒三次浩劫,甲骨文本义和字形也经过周鼎文演化成小篆!也就是说,夏代遗址就在眼前,只不过我们不认识;甲骨文中就有夏字,只不过历经一千多年演化已经变身,可能就是一个图腾符号,就摆在眼前,几乎撞脸了,可是我们就是不认识… 这才是最根本因素 !

那么,郭沫若把妇好鉴定为商代22王武丁的贵妃,依据是什么呢?核心就是把商代铭文“女”字解读成汉字女了,把铭文“冥”字解读成分娩了…而事实上,铭文女代表的不是女人,而是戴面具的跪人形象,指面具王(戴胜王母)如下图:

那么它的引申意就是王权继承人含义,只不过他这个王权象征,并不是商代的青铜鼎, 而是戴在夏王脸上的龙面具了,三星堆青铜面具就是证明!而甲骨文“冥”是祭祀先祖之义,如图所示:

郭老认为“冥”为双手扒女阴之形,通娩…但娩字在甲骨文中有本字“孕”,如图所示:

所以冥绝对不是娩!当然也就证明妇好并不是女人!帚和女是两个字而不是一个字!经过三星堆文物和史料印证,妇好正解是“帚女子”:

帚是三星堆青铜树(代表十日轮流执政的扶桑木)形象,如图所示:

女是跪坐面具人(启王)形象,如图所示:

子是太阳玄鸟形象(少昊/商契氏族图腾),如图所示:

根据《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汤谷中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九日居下技,一日居上枝…”,正是三星堆青铜树形象描述,说明妇好(帚女子)铭文即大名鼎鼎的禅让制象征,即后世俗称的华表,并不是什么武丁的贵妃…这才是最重要的认识!

并且,根据夏龙虞虎图腾追踪,发现了河南濮阳西水坡龙虎墓的蚌壳图腾,及陕西神木石峁的虎面石雕图腾,与殷墟饕餮图腾之间存在王权继承关系,形成了夏商周三代王权及四大夏都城遗址,完成了《史记》上古史少昊颛顼到鲧禹契舜的全过程…如图所示:

基本推导出:濮阳西水坡→龙虎图腾→斟灌(鲧城)!二里头龙图腾→抱龙人→斟鄩(禹城)!安阳殷墟→禹生启→北蒙商契(启城)!石峁→虞舜→周弃(神木弃城)!妇好墓出土十三铭文,经史记对比,证明即夏代十三王铭文:

目前根据铭文解读和图腾会意的夏商周都址有:

良渚颛顼南巢,濮阳龙虎颛顼鲧墓,陶寺尧都,石峁舜都,二里头禹都,殷墟启都,妇好启祠,亚长启墓,易水尧墓,鹿邑长子口丹朱墓,曲阜少昊祠,三星堆禹西羌南巢…最后附录:①四川三星堆问题

万年龙公说,“王巍先生提出三星堆出土的带顶口的青铜跪人像,代表三星堆文明对殷商文明的膜拜。这种思想不破除,夏永远找不到。明明三星堆有这么明显的文物,有人却视而不见。明明是掩埋时间在商晚期,却硬要活生生将三星堆历史定义在商晚期。”三星堆是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的产物。

②殷墟断代问题

①李济1928年挖掘殷墟时,发现甲骨文是与仰韶黑陶在一个灰层,说明殷墟甲骨文并非殷墟时期,而是先商时期。

②妇好墓椁板碳14上限达前1590年,与商汤时期有关。所以殷墟时间可能不是晚商。

③不排除少昊颛顼是契禹氏族图腾象征物。

④启铭文出土于殷墟亚长墓和妇好墓,而且不是一件,很多明器上都有,传承有续,说明不是劫物,而是后王器。

④良渚文化问题

良渚是夏人之祖籍,三星堆是夏人之归宿,良渚不仅影响了东夷和二里头,又影响了三星堆石峁。而三星堆祭祀坑和皇城台即是汤灭夏人的器物坑和抗汤城堡,金沙是武王灭商后汤人遗址…良渚玉琮王,三星堆青铜龙面具,殷墟饕餮纹饰,二里头网龙纹,绿松石龙器,石峁龙虎石雕…这些虎牛鳄蛇动物图腾符号形成了夏商周纪年的逻辑证据链条。河姆渡良渚文明,与中原仰韵文化及东夷红山文化,形成了三星堆龙山文明即夏代文明之总根源!

三星堆的七个神秘符号(二里头遗址是谁的都城)

2. 三星堆青铜面具中间方口是什么意思?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和推测,中间方口可能代表着一种特殊的象征意义或文化符号。一种解释是,中间方口可能象征着面具的嘴巴或口腔。这种解释认为,面具中间方口的存在可能是为了使面具更加逼真和生动,使其看起来更像一个真实的人脸。另一种解释是,中间方口可能代表着某种神秘的象征意义。在古代文化中,方形被认为是稳定和坚固的象征,可能与宗教、神话或仪式相关联。因此,中间方口可能代表着某种神圣的力量或特殊的仪式用途。

3. 三星堆的后人去哪里了?

首先说明一点,古羌人、羌人、羌族人不是一个概念。羌人是古代中原人们对中国西部民族的总称。古羌人是起源于南俄伏尔加河大草原的雅利安人。雅利安人崇拜太阳,以鹰为图腾,向着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前进,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西部成为了古羌人。元首就认定他的祖先来自中国青藏高原,他还派出史上唯一的考察团,先后两次来到中国西南地区寻根祭祖。

炎帝率领的古羌人(见三星堆)把生活在关中平原及河谷低地的黄帝部落叫做氐人(见秦兵马俑)。古羌人大禹(夷)建立了中国第一王朝-夏。汉藏彝匈皆源于羌,属同一语系民族。羌人是中原人的叫法,而古羌人自称尼(夷)人,即太阳人。

看看汉人大帅哥高以翔黎明都是体型高大五官立体且长着高长直鼻及古羌人桶形下巴的人,还有小帅哥罗云熙严与宽也是高鼻深目五官立体的人。所以汉人也是古羌人的后代,且与古羌人很像。

中国人是炎黄子孙,三星堆文明是古羌文明,所以三星堆人的后代就是现在的中国人。就这么简单。

4. 出土的古代伏羲女娲画像为什么手持规矩?

不一定就是规与矩,也可能是排箫与拨浪鼓,这个是分地域的。山东的是手执规矩,河南的多为手执芝草(荷叶),四川的很可能是排箫与鼗(táo)鼓。

这类伏羲女娲交尾画像最早出现在汉代,并且十分普遍,所以,我觉得回答这个问题应该与汉代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并且,由于发现的区域不同,伏羲女娲手里拿的东西也不一样。可见其也有一定的地域性。

手执“规矩”,多发现于山东官员墓山东临沂南县北寨村出土(图右),东汉时期

伏羲女娲手持“规矩”的汉代图像,多发现在山东官员或身份等级较高的墓中。“规”就是圆规,可以画圆。“矩”就是方尺。矩本来是直矩,分为九度,上五下四,中间重复的部分正好是个直角。古代劳动人民可以靠这俩工具制造出舟车、农具等。汉代恰好是古代农业手工业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所以图中才会出现这两种极其重要的计量器具。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规与矩”还有另外一层更重要的意思,即体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章句上》)”的儒家思想。

北寨村汉画像石墓(一号墓),虽然出土文物中并没有直接证明墓主人身份的物品,但是该墓规模宏大,墓室结构复杂,画像雕刻精美,内容极其丰富。有车马出行,丰收宴享,乐舞百戏等,所以,学者推测墓主人的身份等级较高。

武氏祠堂画像石伏羲女娲交尾像,东汉

“武氏祠堂”共发现11位墓主人,其中有四位墓主人身居高官,地位显赫,分别是武梁、武开明、武班、武荣。

汉代统治者自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就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官员是儒家政策最直接的执行者。同时,这类带有女娲伏羲的画像石的发现地以汉代南阳郡及周边最为集中。南阳郡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故乡,刘秀相信谶纬学说。于是,如果说一批当初刘秀的追随者及后世家族埋于这一带,并且为了迎合上意,在墓中安放手执“规矩”的女娲伏羲交尾石刻来象征“宇宙方圆,社会秩序”就很合情理了。

手执“日月”、排“鼗(táo)鼓”与“排箫”,多见于四川四川合江出土的“伏羲女娲图”鼗鼓与排箫“规矩”

明显是不同的!

四川出土的这类“伏羲女娲交尾图”中伏羲女娲手里所执物品明显区别于上述图像中的,除了好辨别的日月外,还有被很多人错认为“规矩”的乐器。这其实是乐器中的“鼗鼓”与“排箫”。

二人手执日月,日即用圈中有金乌来表示,月用圈中有蟾蜍与玉兔表示,这也是古人常见的表达日月的方式。其中伏羲托日,女娲举月。伏羲代表阳-日-男-夫,女娲代表阴-月-女-妇。这其实也是暗指“阴阳调和”。

鼗鼓,俗称“拨浪鼓”。在汉代,鼗是典礼仪式上的乐器,也是孩童平时的玩具。鼗鼓在画像石上很常见。

沂南画像石“鱼龙曼延戏”中的鼗鼓出土石排箫

排箫在民间一直有广泛的流传。在汉代的鼓吹乐器中占有一席之地。

为何四川出土的伏羲女娲像与山东地区出土的有这么明显的区别呢?广为人知的,四川出土了大量关于乐舞百戏的画像石、画像砖、陶俑等,如著名的击鼓说唱俑、抚琴俑及吹箫俑等等,所以,女娲伏羲像手中的乐器符合四川当地的民风民俗。还有一点极为重要的:这其中也隐藏了伏羲、女娲二人在古代鲜为人知的贡献,即创造乐器。

伏羲女娲鲜为人知的贡献

根据文献上的记载,创造乐器也是伏羲女娲的功绩之一。

汉代《说文》:“瑟,庖羲(即伏羲)所作弦乐也。”《通礼义纂》也有:“伏羲作箫以竹为之共十六管。”而在东汉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帝女娲氏,亦风姓也,作笙簧,亦蛇身人首。”虽然文献记载中的乐器与画像石中的略有差别,但是从南阳一代的乐舞百戏画像中,凡吹箫者大多兼摇鼗鼓,所以二者应该是古代的组合。所以,四川的这类伏羲女娲像中,二人手执之物当是鼗鼓与排箫无疑了。这是在以乐器来作为两人身份的标志。

出现在河南地区的手执芝草一类

其实我感觉有的还挺像荷叶的,比如在下面这一幅中,伏羲女娲不单有尾还有脚。下面的应该是只龟,这样的搭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荷叶。学者是将这一类归为芝草。

至于为什么在河南会出现手执植物的这类伏羲女娲交尾像?

额……不好意思,这个目前我还没找到答案!

我是阿斗,喜欢文物的历史,喜欢逛博物馆。欢迎点击我的主页,查看我的更多回答!

5. 三星堆涉及到的化学初中知识?

1. 有:金属、非金属、化合物、化学反应等。2. 三星堆文化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青铜是一种由铜和锡组成的合金,属于金属。同时,三星堆文化中也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陶器等非金属制品。在制作这些器物的过程中,也涉及到了化学反应,如烧制陶器时的化学变化等。3. 此外,三星堆文化中还出现了一些神秘的符号和图案,这些图案可能与化学元素的符号有关,可以引发学生对化学元素的探究和学习。

6. 三星堆文明的主人是什么民族?

三星堆有文字吗?如果有文字表达清楚明白叫文明。

贾湖文字为什么就没人提?

现在已知的中国文明的发源地在贾湖。

中国贾湖文字已经在九千年到七千年前出现了,说明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

那时候的贾湖文字一二八等字现在还在使用。

文明首先要有文字表达清楚明白叫——文明,这就是定义。

离开了文字,文明就不存在。

大家都说世界上的文明古国只有中国了。

为什么只有中国了?中国和别的文明古国有哪些不一样吗?

对比以后就明白了什么叫文明。

国际上认同文明的三个条件:1,城市遗址不存在了吗?答案不是。2,是他们的文字不存在了吗?答案也不是。3,是他们的宗教信仰不存在了吗?答案还不是。

上面的条件各个古国都存在,为什么说他们的古代文明失落了?只有中国文明还存在呢?

只有一个答案就是三个依据 不正确。

正确的答案就是: 他们的古老文字现在没人使用了,文不明了。只有中国的古老文字还在使用。

他们失落文明的原因就是文字已经看不懂看不明白了。中国的文字还能看懂看明白。这就是 区别。

中国文化的根就是文字的使用。离开了这个根文明不存在了,文化不存在了。

原始和文明是两个大家认为相反词意。如果,在原始大森林里有人迷失了方向,那么他就很难走出去了。但是,有一个符号出现在他的面前,上面有个↑箭头指出方向,如果能明白他就会得救。原始和文明就从这里分开了。那个有↑就是象形文字。没有字的是原始森林,有了文字就能看明白出去方向。

人与高级动物比,人本身就是高级动物。智能接近人的猩猩,还是海豚人和它们比,人有文字,它们没有。人可以把所有的事物记录下来,把世世代代的经验记录下来,传给后代,而别的动物不能。

人和动物的脑子记忆有局限,不可以记很多的事情。

人使用了文字记录,可以帮助记录更多的东西。一个人靠人脑一生学习,能够掌握的学科几种就很了不起了。一生拿到几个博士就不简单。而学科有几十种,靠脑子记是不可能的。文字在这方面使人脑增加了几十倍,在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翻阅。这就是他们的区别。

人和动物的区别不能用道德来衡量。原始人也是人,他们为了争夺食物打的你死我活,远古的原始人连个遮羞布都没有,还谈何道德廉耻。

中国字文明在于指向明确,马字让人看了就是马这个动物。鸟看了就是鸟这个动物。不会把鸟看成马。不会马字看成鸟。这就是文明。如果两个字看了分不清,就是文不明,就会出现混乱,是非不分,指鹿为马。特别是在法律法规方面,容易造成怎么解释都可以,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说你不是 你就不是,是也不是的混乱局面。造成文字狱的悲剧。

金属没有文字不是文明,只能证明当时的冶金技术,三星堆的铜疙瘩,谁能说说是谁铸造的,到现在也不明。城市遗址也不是文明,只能证明那里有人生活过。有人强求有国家的出现就是文明。这是不讲理的说法。国家是什么?是一个组群各司其职,分工明确的集体社会。如果没有文字就不是文明。像这样的社会有很多,像蚂蚁,蜜蜂。能说它们文明吗?它们文在哪里?怎么明?文明重点是,文,要明。不是城市明,不是国家明,不是铜器明,也不是石器明,而是文明。强调的是文。

就拿绘画来说中西方也有区别。

东西方的绘画就不是在一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的画是水墨画。而西方的画是油彩画。

油彩画和水墨画比,一个是西方画比较细腻,精准,认真关注每一个微小变化。

从他们的油画,就可以观察到,他们认真的做事态度和一丝不苟。

他们发明的油画可以随时反复修改。他们的油画可以描绘出很小的细节。

而中国的画是水墨画就无法修改,必须要胸有成竹一气呵成。中国画注重云里雾里,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含含糊糊,似是而非。看的人也只有难得糊涂了。就像有的人说话说一半留一半,让你去悟另一半,体现了中庸之道。如果,是领导说的话就是害怕负责任。

西方的油画可以画出来一样的作品,因为他可以修改。

中国画就无法画出来一样的画,因为无法修改。

中国的文明文化什么都没有中断。什么是古文化?什么是现代文化?古代的文字化信息是古文化,现代的文字化信息是现代文化。

一个国家的发展速度要看这个国家的文化普及程度。

————就是文字化的使用。

中国文化和文明能够生存下来不断代是因为,中国人的聪明智慧保存了中国的文化连绵不断发扬光大。

这就是世界上只有中国人,使用了能够轻便的,把文字信息随意携带的工具——甲骨和竹简。

首先,甲骨和竹简的存储比石头和泥土的存储方便。

其次,重量轻,容易携带。

再则,就是可以折叠,信息存储空间大。

还有就是可以长期保存,用的时候可以随时展开阅读使用。

以上优点使中国文化能够在战乱年代随身携带,就算背井离乡也可以有人传承。

而使用石头和泥土,作为承载文化信息工具的人,就没有那么方便了,战乱到了被迫背井离乡无法携带,经过几代异地生活,原地使用的文字已经不认识了,文已经看不明白了,就消亡了。

造成大规模战争因素,都是在文化信息传递比较方便的时期,这样可以及时聚集大量人员投入战争。中国的三国演义就很能说明问题。

中国文明的功劳应该在有水的地方,那里有龟甲和竹子,是它们让文字流传千古,保持文明。

原创

7. 三星堆和殷墟哪个厉害?

论铸造水平,三星堆的青铜器完胜殷墟的。主要从青铜器复杂度,用途等角度来分析,大家已经分析很多了。

几个推测:

1.商灭夏,殷商的很多青铜器应该是劫掠夏的,并非殷商自己有这个青铜器水平。

2.殷商青铜器实用,三星堆为礼器,祭祀仪器,精神水平不在一个层次。

3.殷商和夏共存很长时间,三星堆应是夏晚期的皇权代表。逐渐没落。

4.三星堆的匆匆填埋,说明三星堆的人感知危险,隐藏礼器和国家重器,不希望被发现。部分隐藏山林,部分匠人被俘虏,带动了殷商的青铜器水平。

5.三星堆祭祀的应该是代表的朝代的开国始祖禹。既然是匆忙埋藏,禹夏管辖范围应该很广。

6.金沙,三星堆有象牙海贝,要么迁徙来,要么经商换来。但广西广东并无通商口岸,西部并无更多历史遗迹,因此,三星堆应该迁徙而来。

7.三星堆里面大量和历史记载符合,说明三星堆代表了华夏文明,华夏文明范围远远大于当今中国地区。就好比唐朝管辖了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国家政权范围现在缩小了。

8.四大文明古国的统治者都是黄种人,其他种族大都是被统治者。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等均是如此。四大文明必然有联系,应该是一个大的种族。

9.华夏文明的核心是观星历法,指导农业和祭祀。具体就是夏历,置闰,二十四节气等待表的历法。

10.华夏文明的文化程度很高,这点从工匠水平,历法,祭祀精神文明均可以看出。

11.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华夏黄种人文明整体应是从非洲走向东亚青藏高原地区,在东亚积累了丰富观星历法经验,又回到中亚和西亚,统治了其他各种族(炎黄合并统治,炎帝应该是炎热的非洲地区,皇帝御龙,应该是水源丰富的地区。炎帝管辖范围非洲地区逐渐脱离华夏文明统治),环境变化再返回东亚。

12.华夏文明只有在新中国地区的到延续,其他地方逐渐没落,这点值得骄傲。


版权声明: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大家!